转自:深圳商报

嘉宾对话。(主办方供图)

深圳新闻网2024年9月29日讯(深圳商报记者 陈姝)在9月28日深圳举办的第四届“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”上,韩启德窦贤康、潘建伟、施一公展开了有关“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成长创造更好条件”的对话。

施一公表示,从优秀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的层次转变,最根本的就是学术品位。如果是优秀科学家,到TA成为战略科学家的时候,还能够有很好的科学品位,每个领域有这样一两位科学家在把握大的方向,可能就差不多了。

潘建伟说,先不讲战略科学家,我们国家缺的是有全球视野,能够看出这个领域前沿的杰出科学家,又愿意引领科技发展的就更少了。如果TA引领一个方向,我们国家这个领域肯定会起来。

窦贤康称,如果说战略科学家是科学水平很高,又能把握前进的方向的人,随着中国科技水平整体越来越高,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,他们才可能有多一点责任规划学科的发展。从这个层面上来看,随着中国青年人才越来越多,国家科技投入越来越强,科研环境越来越好,相信中国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世界水平的战略科学家。

当前阻碍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?在潘建伟看来,一是拿到经费的年轻人“思路散了”“着急发展更多方向”。第二,居上位的年长科学家未能放心让贤于表现优异的后辈,“奥本海默领导曼哈顿工程的时候39岁。”

施一公以亲身经历提出,“青年科学家最大的纠结是科研经费的获取、科技评价体系以及自己学术方向的确立这三者之间的矛盾。”他谈到,在普林斯顿大学早期,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,但他始终在经费和发文章之间寻求平衡,在既定的评价体系里“成功”的同时,“我是留有很大的遗憾的。”因此在成为高校管理者后,他对年轻科学家时常鼓励:“做你最想做的研究”。

窦贤康表示,要给年轻人更多机会。他说,现在基金委也在申请扩大青年基金,还会大幅度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额度和数量。

潘建伟表示,除了给钱,关键是要营造学术氛围和土壤。对于青年人才,要给TA比较好的环境,让他能安心、专注地进行研究,不要老是想着搞越来越多的项目,一定要按照TA的兴趣来做,这种氛围是非常重要的。
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